远古传说中有女娲抟泥成人的故事,或许是因这个缘由,人们对于柔软可塑的陶土瓷泥就天生的感到亲切。曾作为一名设计师的刘志钧,工作之余,“玩泥儿”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他十分钟爱的休闲方式。未曾想,不经意间的跨界行为,竟使他陶醉其中。把钧瓷艺术发扬光大,也逐渐成为他毕生的愿望。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刘志钧
远古传说中有女娲抟泥成人的故事,或许是因这个缘由,人们对于柔软可塑的陶土瓷泥就天生的感到亲切。曾作为一名设计师的刘志钧,工作之余,“玩泥儿”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他十分钟爱的休闲方式。未曾想,不经意间的跨界行为,竟使他陶醉其中。把钧瓷艺术发扬光大,也逐渐成为他毕生的愿望。
初尝钧味:爱之深 痛之切
瓷是土与火的艺术结晶,做瓷离不开瓷土。而“神垕”的“垕”字很特别,有“皇天后土”的意思。而神垕恰恰是钧瓷的发源地,民谚里讲“南山的煤,西山的釉,东山瓷土处处有”。丰富的瓷土资源使得这里的人,世世代代制作瓷器,延续至今。
刘志钧作品:《无题》
刘志钧第一次到神垕瓷区,是因为其父设计的药瓶在神垕的瓷厂生产。父亲与人谈工作,正当年少的刘志钧就在一旁玩泥巴。其间还参观了神垕瓷厂的展厅,他接触到了各种造型和釉色的钧瓷,激起了他对钧瓷的兴趣。也是从那时候,刘志钧第一次感受到了钧瓷的魅力。
十几年之后,钧瓷大师刘富安邀请他做助手。于是,将近而立的刘志钧欣然应允,又一次返回神垕。不过这一次,他的心里对钧瓷却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他说:“可能当时我接触面比较窄,觉得当时钧瓷的生产,尽是走复古和仿烧的路子,造型单一,除了玉壶春、观音瓶、梅瓶等老造型之外,几乎没有新造型,完全依赖传统,显得没有创新,死气沉沉。即便是拟古仿古,从造型的美感和风格韵律等方面与古人比较,却差着一层厚重。”扼腕痛惜之余,敢为人先的构思在其脑海中形成。
刘志钧作品《腐》
毕业于美院的工业设计专业的刘志钧,深受现代设计理念的影响。从参与刘富安工作室的工作起,他就怀着一个愿望,那就是以全新的角度和形式表现钧瓷艺术。而他的第一件钧瓷作品《腐》,就有跟“不变革、不创新、腐朽到顶,将走入腐朽之路”的钧瓷“较真”的特殊意义。文以载道,托物言志,这件作品寄托着刘志钧对钧瓷艺术的理解,也表达了他对钧瓷艺术及其现状的认知。这件创作于20年前的作品,即使在今天看来,仍旧充满了新意。这一系列的20余件作品,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传统钧瓷造型。“否定一种事物的前提,是对事物本身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筹备过程中,刘志钧生怕对传统造型理解不够,在造型上出现偏差,就对这些经典造型的标准蓝本,反复观察和琢磨。而在创作过程中,他凭着一股热情,硬是用一把锯条刀把作品一点点雕刻出来。“当时,神垕制作瓷的工具比较单一,只有用小锯条打磨的成修坯刀,仅浅浮雕部分我就刻了三天。”说起这件作品,刘志钧深有感触地说。
再论钧艺:引路人 风范永
善于思考、勤奋好学、待人真诚的特质,使刘志钧很快融入神垕的钧瓷圈。这里面也包括他的老师晋佩章和好友刘富安。“他们精湛的技艺、勤勉的探索精神和崇高的人格, 穷一生之奋斗,为钧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使刘志钧在近三十年的钧瓷生涯中受益匪浅。然而,他们的作品风格却各有千秋:晋佩章的作品器型古朴端庄,融古典、自然于一体,釉彩独树一帜,意蕴悠长且耐人寻味;刘富安的作品器型规整严谨,简洁大气,手拉坯线条流畅,又富有灵气,釉色丰富,很有层次感和流动感。
“前几年,我不断地对晋老师的所有器型逐一进行分析,从中我发现他的思想深度是常人不能及的,因为他的作品不是简单的仿古。从表面上看,他的作品所用并非钧瓷原有的造型,却都是古代官窑流传下来的造型精华。原本不适宜钧釉窑变效果的表现,但一经他老人家的推敲并稍加改变,这些造型就能适应钧釉工艺,最大程度地发挥了钧瓷的特色。”刘志钧说。
刘志钧作品:《云卷》
空气里的尘土残留在泥料或釉料当中,会在陶瓷烧制过程中产生毁灭性的后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陶瓷工作室以及车间应当是封闭的空间。刘志钧回忆说:“刘富安对工艺要求非常严格,他要求厂房里一尘不染,已经到了苛刻的地步。对器型,他总是精益求精,一个造型他会反复地调整,直到满意为止。粗劣的底足会磨损家具的问题,五年前才被钧瓷厂家普遍地意识到。但是,在20年前,刘富安就非常重视并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在修坯时多一道工序,对素胎精磨抛光。由此可见,从整体到细节,他无不倾注心力。”
刘志钧还说:“他们两位都是综合素质非常强的人。关于他们是令人仰止的高山的说法,我觉得不为过。人之所以高,是因为涵养与博学。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他们的作品之所以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其背后是他们令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与付出。 他们的存在,使我更加坚定了初衷。”
重塑钧意:真美俱 新钧生
刘志钧作品:《葵花洗—智慧树》
近十年来,刘志钧逐渐抛却缠身的杂务,回归到艺术创作的轨道上。但以往统筹、协调行业事务以及参加各种陶瓷展、与不同地域的陶瓷人交流的经历,却使得刘志钧的思维与眼界得到极大的拓宽。站在“放眼中国陶瓷艺术,审视河南陶瓷发展”的高度,是他作品创作时绝不回避的问题。
在创作中,刘志钧不断地挑战工艺的难度,不断地尝试新的表现方式和陶瓷材料。从中他感悟很多,他总结道:“陶瓷艺术是陶瓷科学与陶瓷艺术的完美结合。”这句话,恰恰与庄子的名言“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不谋而合。科学与艺术,就是“求真”与“求美”。求真,即对陶瓷科学进行把握、运用和深度研究,钧瓷的烧制不仅遵循一般陶瓷制作的规律,也存在一些特殊的技巧。求美,即从生活上善于发现和捕捉美,从中体会美的形式,同时也要搜集各类素材,丰富表现形式,催生新的创作灵感。每一件作品,从设计制作到烧成,每个环节他都要耗费大量心血,一步不慎即前功尽弃。天道酬勤,只有把科学和艺术相结合,才能功夫不负有心人,做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刘志钧作品《云起云堕》
刘志钧作品《云起云堕》
“设计创新风格,挑战工艺难度”的作品,才是刘志钧满意的作品。这需要感性的艺术思维与理性的科学技术共同的支持。他坦然道:“我现在正在制作一件方行器皿,设计的尺寸大小遵循黄金比例。同时,为了避免不同时制作的大泥版因收缩导致的尺寸差,还须综合分析所用泥料的收缩速率,以此把握湿泥板风干环境和时长的差异。”科学、艺术结合的理念,使刘志钧的作品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并不断地被一些设计媒体作为设计的摹本竞相转载。令刘志钧感受最深的是钧瓷创作者需要有不怕失败的试验精神。在方器第二次烧制失败后,刘志钧又默默地做了12个70公分的大泥板,小心翼翼地用保湿膜将它封存起来。
在此观念的支撑下,刘志钧提出了“新钧瓷艺术”的理念,即将陶瓷姊妹艺术有效、科学、合理地运用到钧瓷方面,以此完善和丰富钧瓷。这也是刘志钧创新发展钧瓷的想法之一。他认为钧瓷创新首要的是体现其中国精神和中华气质。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精神特征,这在民族艺术品上体现的尤为突出。搞钧瓷创新的根基,就要彰显民族精髓,因为陶瓷是中国的发明,而钧瓷是陶瓷之国王冠上的明珠。清华美院的张守智教授曾说:“创新应当是基于民族文化、完全理解、吃透之后所做的事情。依据美的规律,再有所发现或创造。”钧瓷的创新需要这样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做到“忍受孤独、无暇纷扰、不忘初衷”是殊为不易的。而刘志钧秉持着这样的心境,默默地献身钧瓷艺术。
刘志钧传略
刘志钧1969年生,河南禹州人,生于艺术世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设计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河南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委会副秘书长、郑州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顾问、郑州美术家协会当代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美术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北京邮电大学客座教授、河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河南工艺美术学校兼职教授、郑州轻工业学院轻工职业学院兼职教授。
0
喜欢他,就推荐他上首页吧^_^
0371-86068866
4008887269
cndesign@163.com
CND设计网(CNDESIGN)会员所发布展示的 “原创作品/文章”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商业用途均需联系作者。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Copyright ©2006-2019 CND设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