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栏目的开篇文章来自南京艺术学院的黄厚石副教授,探讨一个连许多设计从业人员都不太搞不清楚的问题,“设计” 和 “创意” 的关系,以及在中国的现状。
“设计” 这个词在国内曾有过一翻激烈的争论。然而,无论是 “设计” 、 “工艺美术” 还是中间派 “迪萨因” 的支持者恐怕都不会预料到今天的这个局面: “创意” (或 “创造”) 正在 “抢班夺权”。
在网络上流传的有中文字幕的 TED 会议视屏有时会将 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 翻译成 “技术、娱乐、创造”。 CCTV 一个大型服装设计电视竞赛被很含糊地称为 “创意星空”,而旅游卫视的一档设计类节目则被叫做 “创意生活”。这样的翻译不能简单地被视为 “误译”,它反映了一种潜藏在日常生活中的趋势。例如在国内的许多城市中都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创意产业园。这些入驻园区的企业有没有 “创意” 是一回事,关键是 “创意” 一词似乎非常容易得到政府、媒体与大众的接受与青睐。相比较而言,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对 “设计” 或 “设计艺术” 这个词本身的内涵仍然不甚了解。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这种表面上似乎并不重要的称谓变化内在地反映出设计行业内与行业外的认同差异。
设计类的电视节目或杂志避讳 “设计” 一词,明显是担心被 “专业化” 而失去大量的观众。由此可以看出在国内现阶段,虽然设计产业的发展逐步受到了更多的重视,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但是这个行当与大众之间有着太大的距离,相互之间缺乏足够的了解。一方面,活跃着的众多设计师们虽然广泛地影响着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并且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在一个以公务员为就业理想的社会中,设计行业不被大众所认同。那些明星设计师的影响力也仅限于专业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在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体系中,设计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隐形的行业。它不仅势单力薄,也声音微弱。
但是吊诡的是,“创意” 逐渐成为大众语境中 “设计” 的替代词。难以确定这种替代行为是否源自英国等国家发展 “创意产业” 的影响。但是 “创意” 被普遍使用反映出与英国等国完全不同的国情与设计认识。
首先,“创意” 本身就是一个褒义词,它似乎内在的包含着 “有创意” 这样一种自我肯定。更重要的是,“创意” 像灵感一样是可以偶然获得的,这种 “机会主义” 的态度在国内迫不及待的 “产业升级” 中显得特别有诱惑力。而人们对中性的 “设计” 一词的理解则需要稍微多那么一点的专业知识的辅助。很明显,“创意” 听起来大家都懂、在境界上又高于 “设计” (更别说普通人听都没听说过的 “设计艺术”)、而且又似乎是唾手可得的。
其次,“创意” 所包含的内容更加广泛。“创意产业园” 里应该有什么?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很多建设者都没有搞清楚。就好像 “物联网” 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大家都还不知道的时候,大量 “物联网” 的产业园都已经拔地而起了。这个时候 “创意” 这个词就发挥了它无所不包的功能: 画廊、律师事务所、软件公司、卖旅游纪念品的特色小店、装饰成盘丝洞的新概念湘菜馆……
这样看似乎也不是什么坏事。不仅全民走上了创意之路,而且迅速与国际接轨同步了。但是这样的 “设计” 与 “创意” 认识多少反映出一些被忽视的问题。设计土壤的缺乏在客观上导致了设计行业的关注度不高,而 “设计” 与 “创意” 概念的混同则提示我们 “设计艺术” 常常被当做华而不实、可有可无的一念之想。这个需要坚实的积累与努力的工作的行业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不可能如蝴蝶般迅速地蜕变成创意无限的新兴产业。设计教育的缺失、文化生活的贫乏、艺术素质的倒退,让 “创意” 的产生真得成为可遇不可求的 “偶然” 。就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设计” 被隐形了。它似乎羽翼尚未丰满就被杜鹃幼鸟拱出了巢穴,跌落在冰冷的水面上,或许只是因为它的羽毛不够华丽、啼叫声不够响亮。
0
喜欢他,就推荐他上首页吧^_^
0371-86068866
4008887269
cndesign@163.com
CND设计网(CNDESIGN)会员所发布展示的 “原创作品/文章”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商业用途均需联系作者。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Copyright ©2006-2019 CND设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