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未在时装界制造出任何话题的纽约,凭借着从2005年开始制造出的一系列华裔奇迹,再度把全世界的媒体拉拢了过来。2005年美国时装协会CFDA大奖的最佳女装设计为VeraWang,而最佳新人设计师得主则是DerekLam,两位华人分拿两项大奖;紧接着2007年,PhillipLim再夺最佳新人奖;2009年CFDA又再度把荣耀给了华人,AnnaSui获得终身成就奖,而AlexanderWang继续摘得最佳新人奖。JasonWu则被MichelleObama相中,如虎添翼。但美国“第一夫人”的选择不能单从时装设计上来考量,JasonWu的华裔背景确有为其政治加分的因素。
相较之下,热烈鼓吹本土设计师的中国媒体则显得有些滑稽。在市场尚未准备好、渠道尚未铺设好的情况下,拼命为本土设计师造势,其尴尬的结局反倒暴露了本土时尚媒体对市场的影响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现实。既没有强势媒体,又没有成熟市场的中国,基本不具备建立自己时装体系的条件,华裔设计师的成功也只是美国人的热闹而已。
VivienneTam孤胆闯纽约,颇有开天辟地的豪气,但其设计道路却注定无法步入主流,美国人不可能每天生活在铺天盖地的波普化毛泽东头像和莫名其妙的“双喜”(doublehappiness)中。AnnaSui和VeraWang则在设计上几乎褪去了华裔背景,更像是诸多致力于创造美国风格的设计师中的一员,恰好她们的身体里流动着中国人的血液。
至于PhillipLim、AlexanderWang、DerekLam和JasonWu的成功,也完全是基于美国风格的,这点在AlexanderWang和JasonWu身上更为明显。前者在摇滚和运动装的融合上有所突破,在强势女人和女人味中找到了难得的平衡,后者则基于女装经典,也许并不见得多有创新精神,却意欲打造抹平了历史痕迹的经典美国女星形象。
PhillipLim和DerekLam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华裔聪敏的一面,把设计和商业极好地融合到了一起。PhillipLim本身是Barneys的销售员出身,同时拥有商业和贸易的学士学位,深谙如何控制成本之道,使他的设计看起来相当完整与高质素,其定价却比同样的产品足足低了30%。这不仅仅是华裔设计师的本事,诸如Thakoon和Doo-Ri等亚裔设计师,也借此谋略收到了良好的市场反应。DerekLam也是将商业和设计高度统一起来的高手,他会在自己的店铺里待上好几个下午,观察顾客对产品、对室内设计的反应,从而针对性地改良自己的设计。为了降低成本,PhillipLim和DerekLam从不讳言自己的产品部分产自中国,完全不像欧洲品牌那般遮遮掩掩。
在一片甚嚣尘上的赞美中,也有不少时装界人士对此产生了一些质疑,《纽约时报》的CathyHoryn便诟病AlexanderWang在T台呈现“旧帽子”,并感叹这是“潮流”消失的标志;对于JasonWu,她更是没好气地说:“在我的记忆里,一点儿印象也不会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