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本身是一种在期望和限制下进行的探索,并且将探索后的成果实施。交互设计师需要不断围绕需求与期望,进行探索并在逐步的限制中,缩小设计范围。他做的是他应该做的,他不应该将过多的问号传递给视觉设计师,视觉设计师本身也需要进行探索与限制,但是我们更加期望他们的天赋应用到品牌感、质量感、专业感、情感化设计的探索上,而不是分散精力到产品逻辑的思考中去。
——设计方案的评审与确认,正如上图所示,设计师需要分出不少精力,在设计的评审与确认上。他首先从自己的头脑风暴里解脱出来,从若干个方案中筛选一二,然后召集需求方、涉众、其他设计师,进行方案的需求。有时,这样的确认会会召开至少三轮:
第一轮,线框图初审,线框图基本完整后,与需求方以及技术方代表就线框图展开讨论,这是不是商业方也即需求方想要的东西,线框图满足商业期望,确认整体结构、页面上对于内容块的定义,技术方的参与能够就可行性方面给出意见,并且能够根据线框图进行初步的开发资源评估。
第二轮,线框图设计专业评审,让更多的设计师参与讨论,从交互设计层面给予更多意见。这个评审是第一轮评审的补充,在既定的商业需求上就设计本身展开讨论,筛选最佳的方案。
第三轮,线框图终审,设计师在前两轮意见中进行评估,对线框图做一些调整,发起第三轮确认会,商业方代表与设计师代表,技术方代表,以及相关的涉众(比如客服、销售代表)等面前再次宣讲设计方案,告诉大家本次是终审,终审确认后,将会进入视觉设计阶段,到时候将不再做轻易的结构与内容块定义的调整,让大家足够重视并对线框图达成一致。
在这三轮评审中,需要穿插多次小范围的讨论,比如可行性的评估,资源的评估,以及和产品经理反复去讨论需求和需求背后的意义。可以说,线框图的作用之一,就是为了讨论、确认,吵架,然后在一次次迭代与确认中,最终尘埃落定,推动项目进入下一环节。
交互设计师的挑战
挑战绝非在于线框图本身如何专业,或者把线框图做得如何快,而是在于对于需求的把握、挖掘与快速呈现,在于全程中对于各种想法的吸收与管理,在于能不能让大家都快速明白了解设计的原因和背景,并对方案达成一致。
不要让争议、问题带入到真正的实施环节,比如视觉设计,比如开发。
因为从投入产出比来看,把架吵到线框图阶段,是最高效最合适的。
不等于商业需求讨论环节,有很多有创造力的人,却不善于空想,对着商业需求文档,无法让创造力的脑细胞活跃起来,大家都只能对着产品经理的商业方案点头称是,但是到了线框图阶段,具体的产品原型会激发更多的想法,因此这个阶段,最适合进行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第二次头脑风暴。
不等于视觉设计与开发环节,线框修改起来是非常容易高效的。而且它故意做得如此简陋难看,就是想把最核心的需求呈现给大家,这个产品是这样的,而不是这个产品看起来是这样的。
因为,“看”,“感觉”不可避免会带入很多主观的因素。同样是红色,有人觉得太鲜艳刺眼有人觉得热情澎湃,而恰恰在产品规划初期,我们是不希望过早去关注这些细节,我们需要先解决最核心的问题。视觉稿容易一开始就让大家陷入到各方向的讨论中,有人还在思考产品是不是需要再增加一个功能,或者在争论一个功能是否有足够的价值时,已经有人开始为“黄色”还是“红色”争论得不可开交。
另外,我们必须得承认,在视觉设计阶段,修改的成本非常高,视觉设计师是对每一个像素精雕细琢,产品定位的改变,也许对于他们是“灭顶之灾”,这可能会意味着很多个页面要重新开始设计,当视觉设计已经到了一定的地步时,视觉设计师对“修改”慢慢会变得有点抗拒,谁不喜欢自己生出来的孩子?如果一个视觉设计师不喜欢他生出来的孩子,那他可能不是一个合格的视觉设计师。但是交互设计师是很乐意在线框图上进行任何的可能性的探索,他会更加包容这个阶段涌入的任何想法,因为他明白这个是中间产物,而且看起来就不像“完美”到可以当成自己的孩子。
总结几句:
1. 线框图能够帮我们将需求具体化,从而引入更多的想法,完善产品;
2. 线框图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怎么做,如何做有了更加系统化的认识;
3. 线框图制作起来非常容易,因此能够帮助我们在各种方案里评估和筛选;
4. 线框图是用来吵架的,交互设计师需要欢迎吵架包容各种想法,更重要的是对吵架进行管理。
5. 80%的时间并非在做线框图,而是花在需求的了解与讨论、多种设计方案的头脑风暴与尝试,设计的评审与确认上,但是这80%的时间投入让剩下的20%更加高效。
6. 作为交互设计师,在那80%里提升的空间会更大,很多时候,剩下的20%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关于线框图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讨论的,比如:什么阶段下开始做线框图,线框图制作工具与方法,几种不同的线框图的作用等等,就不过多讨论了。以上的部分也欢迎继续探讨。
0
喜欢他,就推荐他上首页吧^_^
0371-86068866
4008887269
cndesign@163.com
CND设计网(CNDESIGN)会员所发布展示的 “原创作品/文章”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商业用途均需联系作者。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Copyright ©2006-2019 CND设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