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3D人才培养尚未脱贫

作者:
分类: 观点/经验
2010-01-25
3446
    在很多高校很难找到一门叫3D的课程 

  “我做3D技术的普及推广10多年,却不及一部好莱坞大片对公众产生的影响大。”鲁君尚很感慨。 

  业内人士指出,好莱坞的3D大片在技术上并不神秘,关键是它有一支成熟的制作团队和世界领先的软硬件平台支持。事实上,我国也有不少动漫公司在为好莱坞大片代工,负责某些片段的制作工作。 

  前不久2009年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在江苏常州举行。在数字表现组中,大连理工大学的获奖作品“巅峰王者”表现了一辆黑色的汽车在几秒钟内变成一个机器人战士的过程,整个动画效果如行云流水一般,让人很难想象这段视频出自几个本科生之手。 

  “在这次比赛中,很多本科生制作的作品都有较高水平,但遗憾的是他们所在的学校大都没有开设3D方面的专业课程,3D教育依然不被重视。”鲁君尚说,现在在很多高校甚至很难找到一门叫3D的课程,就像10年前很难在大学找到一个 JAVA、PHOTOSHOP软件工程师的课程一样。他认为这一现象反映出我们的教育教学内容还是太偏重理论,注重经典,与现实的应用相比存在滞后性。 

  鲁君尚表示,现阶段的中国不缺3D消费群体,缺的是3D创新人才与创作团队。理想情况下,3D教育院校应至少保持在7000所才能保证现阶段的供求平衡,但是据官方统计,存在3D教育培训机构的院校只有3000所左右。 

  科技部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杨海成教授认为,3D技术是工业界广泛使用的基础性、战略性工具技术。目前3D技术在制造业,尤其是设计制造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各国争夺行业制高点的竞争焦点。那些既掌握扎实专业知识,又拥有现代三维数字化技术技能的新型应用人才和新一代工业技术人才,很需要,但也很难找。但如果没有三维数字化技术与人才,产品创新、产业升级将无从做起,提升中国制造业水平就成了一句空话。 

    3D人才短缺,学过3D的毕业生却四处被拒 

  一面是巨大的3D应用人才缺口,一面却是学过3D的毕业生四处被拒。 

  西华大学大四学生黄新宇2009年暑假专程从四川坐火车来北京实习。他带着一部分自己认为还过得去的作品在北京的学院路跑了七八家游戏公司,却没有一家公司要他。拒绝的理由大都是嫌他的作品“不够成熟”、“欠火候”。 

  就在他快绝望的时候,中关村科技园的一家游戏制作公司终于同意让他参加考试,在3天之内把一个游戏角色的三维模型模仿出来。黄新宇刚听到能参加考试的消息高兴坏了,自信满满地开始做模型,但是做到第二天就坚持不下去了。 

  三维模型都是用一个个面拼接而成的,一个角色就是一个人物,有衣服、配饰等,公司要求一个角色的头、躯干四肢和配饰最多只能用1300个面,面数多了影响游戏的运行速度,生产厂家为了不增加成本就会限制面数。而黄新宇光做一个脑袋就用了近一千个面,难以用更少的面完成设计,于是这个唯一的机会也被迫放弃了。“平时老师上课要求很低,能做出东西来就好,也不会考虑到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再说这些知识老师也没教啊。”他遗憾地说。 

  像黄新宇这样“怀才不遇”的学生,不止一个。 

  北京林业大学工业设计的孟磊带着自己的作品集去洛可可设计公司应聘,因为手绘功底太差被拒。孟磊回家苦练了两个月后再次把作品交过去,可公司说水平还是不够,但同意让他留下来实习。同学们都羡慕他能加入洛可可的设计团队,没想到一个星期后,孟磊却自己辞职了。 

  原来刚开始他带去作品主要体现的是他的创意和手绘功底,但当孟磊真正跟着团队出方案,配合团队建模型的时候,他却难以应付思维和三维功底的考验。“在学校学的都太理想化了,很少考虑市场需求,到了工作岗位才发现思维跟不上。”孟磊垂头丧气地分析着。 

  “3D不是拿来捏泥巴玩儿的,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当你用三维技术做出来的航母既有创新又能造出来使用,或者是能拍成电影,像《变形金刚》、《2012》等大片那样受人欢迎,才算真本事。”鲁君尚说。(本报记者 谢洋 实习生 姜天海)

0
1
分享到:

0

喜欢他,就推荐他上首页吧^_^

推荐阅读

×

赛事服务联系方式

0371-86068866

4008887269

cndesign@163.com

好的,我知道了

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 QQ:33143335 QQ:1904200230
  • 电话:18569912460
  • 投稿:cndesign@163.com
  • 地址:郑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区9号楼2层

版权信息

  移动 Android 版 豫 ICP 备16038122号-2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2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