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笔墨等于零”?
1992年,吴冠中在香港《明报月刊》上发表题为《笔墨等于零》的文章,认为:“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和发展……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此文一出,引发了大量有关“零”的争论,比如张仃反驳说这是“革毛笔的命”“笔墨不等于零”,他认为“笔墨即使离开了物象和构成,也不等于零”。
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谈起。中国画是建立在文化境界和人文品格的哲学范畴基础上的绘画,创作构图为散点透视,正如石涛所说的“收尽奇峰打草稿”,它不在乎形似,而在乎神似;西洋画是建立在光和影、明和暗、体和面、色彩、解剖、透视、结构等基础上的画种,构图为焦点透视。这两个画种虽然都属于绘画艺术这一大门类,但二者有本质区别,在绘画材料的运用、绘画语言、表达方式和目的上更是迥然不同,故而无法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如同白面和石灰无法比较一样。吴冠中之所以说中国画“笔墨等于零”,是因为他一生都致力于“洋为中用”的艺术实践和探索。不论他画什么,使用什么材料和绘画语言,他都是在画一种画——西洋画,因此,当他站在西洋画的角度来看中国画的笔墨,自然就有了“笔墨等于零”的看法。如果从中国画的角度去看西洋画的色彩、构图、结构、透视,那西洋画当然也不符合中国画的人文品格、精神和审美标准。
中国画的笔墨之争,在我看来本身就是一个误区,正应了那句歌词“白天不懂夜的黑”。